泥鰍是一種分布廣、適應性強、雜食性的淡水經濟魚類。該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兼具較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泥鰍在一些含氧量低、水質較差的惡劣環境中適應能力很強,是我國傳統的養殖品種之一。泥鰍的工廠化養殖在國內比較少,但隨著養殖水體的污染和國家相關政策的推出,越來越多的人嘗試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模式。本文旨在為泥鰍工廠化養殖提供部分參考。
種苗來源與放養
種苗選擇要選用體質健壯、規格均勻、無明顯病傷的。放養前先經溫度適應,然后用8mg/L的高錳酸鉀溶氧浸泡消毒15分鐘左右。
養殖池
養殖池修建為上端正方形,下端鍋底形,水深可設置1.8~2.8m,池中心底部設置35cm的底排孔,池水經此孔由水壓壓出上涌至位于池側的水處理系統。
養殖水處理系統
養殖池排出的水經過總排水管首先進入沉淀池,除去大顆粒污物,然后進入生化反應系統,利用生物、化學技術將循環水中的NH4和有機物轉化為硝酸鹽,進行生物處理,去除養殖廢水中亞硝酸鹽、部分氮磷。經生化反應系統處理后的水體進入TH一體化水處理設備中,在去除水體泡沫、CO2、氨氮、磷、溶解酶、蛋白質、源水鐵錳重金屬離子、殘余魚食糞便懸浮物的同時,自動對水體曝氣增氧,使水體溶解氧含量迅速增加,水體含氧、溶氧、活化。經過濾后的清潔水質自動流入專用紫外線殺菌消毒設備進行殺菌消毒處理后,經溫控設備加溫,重新流入養殖池,實現水循環使用。
泥鰍養殖池水體循環示意圖
日常管理
隨時觀察養殖池、回水池水位及各出水口流量變化,及時調整補水,以確保水路暢通、循環正常、及時將池底殘留物排出池外排。
水質監測
每天規定時間對養殖水體中的各項指標進行檢測,如PH、溶氧量、氨氮、亞硝酸鹽等。了解低、高溶氧及其晝夜變化,確保水中溶氧含量保持在3mg/L以上,以提高餌料的攝食、消化、吸收和利用率,加速泥鰍生長。
合理投餌
視水溫變化及攝食反應,投喂泥鰍專用膨化顆粒餌料,粒徑1.2~1.6mm,日投食量控制在池鰍總體重的3%~5%,分4次投喂;實際投餌量以在規定時間能將所投餌料攝完且底排出水口無殘餌排出為適度,確保餌料足而不余、泥鰍飽而不剩。
病害預防
泥鰍的防病工作貫穿養殖全程,以生態綜合預防為重點。放養前重視池子消毒,做好養殖用水前置處理;放養時嚴格鰍種浸泡消毒;放養后及時清除水面漂浮性雜物,確保池水清潔衛生;做好生產工具消毒,各池單獨配置,確保專用,以避免交叉感染。
泥鰍對循環水養殖系統的適應性
泥鰍是適應性很強的小型經濟魚類,能較好地適應循環水養殖。在循環水系統中,泥鰍通常喜集群棲息于淺水處,對溶解氧的要求不高,即使在溶氧低于1mg/L,也不會影響攝食。
泥鰍在循環水養殖中的放養密度
放養密度適宜與否直接關系到養殖對象的生長快慢及產量高低,同時也會影響水質控制和魚體生存。在傳統的池塘養殖中,泥鰍的放養密度通常為3750~7500kg/hm2,而使用循環水養殖系統,養殖密度可達到25000kg~37000kg,明顯高于傳統的池塘養殖。
泥鰍循環水養殖的管理要點
泥鰍的循環水養殖能否獲得高產,其關鍵因素在于水處理的效率。高效的水處理除了與設施配置能力有關外,其重中之重是要做好循環水管路暢通,及時排除池中廢物,以減輕生物處理的負荷。確保餌料質量,并注重投喂方法,做到合理投喂,盡量減少餌料溶失、殘餌及排泄物帶來的水質敗壞,以減輕此類物質對系統的壓力確保養殖系統生態平衡,以優質環境實現疾病預防。
上一篇:石斑魚循環水養殖方案
下一篇:鱖魚工廠化養殖循環水系統設計方案
聲明:部分文章內容、圖片、音視頻素材來源于互聯網收集整理,如侵犯了原著者權益,請聯系我們刪除。文章分享目的僅供大家學習與參考,不代表本站對其內容(觀點)正確性的完全認可!如有相關項目需求,請聯系我們并以具體溝通為準!